科学的思考和责任

何祖华

通信作者:何祖华

摘 要:

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 GMO)利用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 使作物在产量、营养品质、抗病虫、耐盐碱、抗除草剂、耐储藏等方面较传统品种有显著改进, 并能显著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延伸产业链。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巨大优势, 自1996年首次种植转基因作物以来, 每年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2012年有30个国家的1 730万农户和农场主种植了1.703亿公顷(23.545亿亩)的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至201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100倍, 使转基因成为农业近代史上利用最快的新技术。根据英国PG Economics最新发表的《2013转基因作物全球收益与生产效益报告》显示, 自1996年第一个转基因作物种植后, 经过连续16年的研发, 转基因作物的全球经济效益已近1 000亿美元。在美国, 有近一半的大豆、棉花, 超过三分之一的玉米、油菜是转基因作物。在超市的食品中有70%以上含有转基因成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国。预计2012至2013年度国内消耗4 720万吨, 向国外出口3 730万吨, 约占总产量的45%。我国的巨大人口和消费增长日益加剧了粮食生产与供应的压力。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 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产品, 如2012年进口了5 800多万吨的大豆, 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 主要产地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最近(2013年6月13日)农业部又批准发放了巴斯夫公司、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预计今后我国进口的转基因谷物及其产品将继续增加。我国土地面积日益减少、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化, 加上病虫害危害严重, 因此通过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科技上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在这样的形势下, 如何正确规划我国自身的转基因作物研发和生产体系不仅仅是科技界的热点关注问题, 也是摆在我国政府、特别是科技和农业生产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通过自主创新, 已发掘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营养高效等重要功能基因, 转基因作物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 我国推广使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不仅使作物免受虫侵害, 棉农用工减少, 棉田产量增加; 而且棉田剧毒农药使用量的减少也大大降低了对土壤、水体、饮用水的污染和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2008年开始, 农业部启动了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并于2009年8月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作物自种植以来, 一直存在多方面的争论, 主要集中在转基因研究的安全监督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上。由于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长期争论, 上述转基因玉米和水稻在我国尚没有商业化生产。为此,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于2013年4月28日发布《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认为,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如有不规范的研发和滥用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开发应遵守伦理规范, 保障安全, 缓解资源约束,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环境。《倡议》号召科学家在转基因技术研究中要承担防止扩散、加强安全性研究、开展安全评估等责任。积极关注技术应用的社会和环境效果, 预见技术的潜在风险, 自觉规避技术的负面影响。我们相信我国在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科学团体加强自律的基础上, 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将会高水平发展。作为国内植物科学的核心期刊, 《植物生理学报》一直关注热点科学问题。考虑到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农业生产一线的同仁与管理人员对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相关技术发展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强烈关注, 本刊出版了本专题, 希望帮助读者对这个农业高技术深入了解, 也希望借此促进对这个技术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科学的讨论。在本专题出版过程中, 得到了夏光敏教授的热情支持, 她精心组织了专家约稿并亲自撰写了论文。许多专家学者包括范云六院士、朱英国院士、朱祯研究员、卢宝荣教授、张大兵教授、张春义研究员、陈明研究员、傅强研究员、李阳生教授、赵德刚教授、侯丙凯教授、安海龙教授、李家儒教授等大力支持, 提供了优秀稿件, 使本专题得以及时高质量出版。对此, 主编和编辑部表示衷心的感谢!(相关的作物转基因资料和观点请参考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网站: http://www.cspb.org.cn/)。

科学的思考和责任

HE Zu-Hua

Corresponding author: HE Zu-Hua

Abstract:

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 GMO)利用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 使作物在产量、营养品质、抗病虫、耐盐碱、抗除草剂、耐储藏等方面较传统品种有显著改进, 并能显著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延伸产业链。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巨大优势, 自1996年首次种植转基因作物以来, 每年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2012年有30个国家的1 730万农户和农场主种植了1.703亿公顷(23.545亿亩)的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至2012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100倍, 使转基因成为农业近代史上利用最快的新技术。根据英国PG Economics最新发表的《2013转基因作物全球收益与生产效益报告》显示, 自1996年第一个转基因作物种植后, 经过连续16年的研发, 转基因作物的全球经济效益已近1 000亿美元。在美国, 有近一半的大豆、棉花, 超过三分之一的玉米、油菜是转基因作物。在超市的食品中有70%以上含有转基因成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国。预计2012至2013年度国内消耗4 720万吨, 向国外出口3 730万吨, 约占总产量的45%。我国的巨大人口和消费增长日益加剧了粮食生产与供应的压力。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 其中大部分是转基因产品, 如2012年进口了5 800多万吨的大豆, 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 主要产地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最近(2013年6月13日)农业部又批准发放了巴斯夫公司、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预计今后我国进口的转基因谷物及其产品将继续增加。我国土地面积日益减少、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化, 加上病虫害危害严重, 因此通过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科技上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在这样的形势下, 如何正确规划我国自身的转基因作物研发和生产体系不仅仅是科技界的热点关注问题, 也是摆在我国政府、特别是科技和农业生产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通过自主创新, 已发掘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营养高效等重要功能基因, 转基因作物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 我国推广使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不仅使作物免受虫侵害, 棉农用工减少, 棉田产量增加; 而且棉田剧毒农药使用量的减少也大大降低了对土壤、水体、饮用水的污染和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2008年开始, 农业部启动了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并于2009年8月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作物自种植以来, 一直存在多方面的争论, 主要集中在转基因研究的安全监督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上。由于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长期争论, 上述转基因玉米和水稻在我国尚没有商业化生产。为此,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于2013年4月28日发布《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认为,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如有不规范的研发和滥用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开发应遵守伦理规范, 保障安全, 缓解资源约束,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环境。《倡议》号召科学家在转基因技术研究中要承担防止扩散、加强安全性研究、开展安全评估等责任。积极关注技术应用的社会和环境效果, 预见技术的潜在风险, 自觉规避技术的负面影响。我们相信我国在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科学团体加强自律的基础上, 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将会高水平发展。作为国内植物科学的核心期刊, 《植物生理学报》一直关注热点科学问题。考虑到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农业生产一线的同仁与管理人员对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相关技术发展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强烈关注, 本刊出版了本专题, 希望帮助读者对这个农业高技术深入了解, 也希望借此促进对这个技术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科学的讨论。在本专题出版过程中, 得到了夏光敏教授的热情支持, 她精心组织了专家约稿并亲自撰写了论文。许多专家学者包括范云六院士、朱英国院士、朱祯研究员、卢宝荣教授、张大兵教授、张春义研究员、陈明研究员、傅强研究员、李阳生教授、赵德刚教授、侯丙凯教授、安海龙教授、李家儒教授等大力支持, 提供了优秀稿件, 使本专题得以及时高质量出版。对此, 主编和编辑部表示衷心的感谢!(相关的作物转基因资料和观点请参考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网站: http://www.cspb.org.cn/)。

此摘要已有 2450 人浏览

Back to top